噪音污染正在成為建設宜居智慧城市的短板!
日期:2017-07-06 06:59:36 發布者:本站
清脆的鳥鳴聲、潺潺的溪流聲、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雨水擊打著地面“啪嗒啪嗒”作響……你有多久沒有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了?
也許你已經習慣了工業化進程帶來的汽鳴聲;也許你沉迷于燈紅酒綠的生活,享受低音炮的轟鳴與動感的節奏;當然,也有人一直在繁雜的聲音中尋找最原始的那個音符。
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我國城市的聲環境現狀很不樂觀。據環保部披露,2015年全國1/4城市夜間聲測不達標,1/3環境投訴源自噪聲。
《2017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顯示:2016年相關部門共收到環境投訴119.0萬件,其中噪聲投訴52.2萬件,占環境投訴總量的近半數。噪音污染的形式越來越復雜,正在成為建設宜居城市的短板。
數據來源:環保局
噪聲污染影響大嗎?
由于這種污染比較分散,個體感受差異也比較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噪聲污染危害的嚴重性。但事實上,其危害不亞于空氣、水、土壤等三大污染。
幾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和歐盟合作研究中心曾發布一份關于噪聲污染對健康影響的全面報告《噪音污染導致的疾病負擔》。根據該報告,噪聲危害已成為繼空氣污染之后人類公共健康的第二個殺手。噪聲污染不僅會使人產生消極、煩悶的心理狀態,影響睡眠質量,損傷聽覺器官,噪聲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還會引起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由此足見,噪聲污染的危害不容小覷。
噪音的主要影響與危害
一是影響聽力。聽力的損傷程度在噪音環境中暴露的時間有關。在85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中噪聲性耳聾發病率可達5%。有檢測表明,當人連續聽摩托車聲8小時后就會聽力受損;若是在搖滾音樂廳半小時后,人的聽力就會受損。
二是影響學習工作,干擾睡眠。醫生為病人聽診時正確率僅為8%,如噪音達到100到200分貝時幾乎每個人都會從睡夢中醒過來。
三是影響心血管功能和內分泌系統。這主要表現在心動過速,心律不齊,血壓過高。
四是危害中樞神精系統。在強噪聲環境中,會出現頭痛,耳鳴多夢,記憶力減退,全身無力等癥狀。
五是影響兒童的智力發展。有人做過調查,在噪音環境下的兒童的智力比在安靜環境下的兒童低20%。
我國對城市噪音與居民健康的調查表明,地區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貝,該地區的高血壓發病率就增加3%并影響人的神經系統,使人暴躁,易怒。在法國每4個神經病者中有3人是噪音引起的;在巴黎和東京的自殺事件中有35%是由噪音引起的;另有35%的犯罪狂與噪音有牽連,影響睡眠,造成疲倦。
不同的噪音對人的影響是不同的。例如斷續型噪音對人的影響比連續性噪音影響更大,夜間噪音比白天噪音影響更大。據統計,在美國有84%的人口受到噪音的嚴重干擾,20%的人口處在聽覺損害的強噪音威脅之下。
治理噪音刻不容緩
目前城市的噪音污染正在漸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據《2017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顯示,在各類環境噪音的投訴中,商業、鄰里、廣場舞等其他類噪聲投訴占社會生活類噪聲投訴的55.4%。
然而,相比建筑施工產生的夜間噪音,有明確的施工規定,只要足夠重視,嚴格執法,監督起來并不困難。社會生活噪音由于城市音源復雜,噪音取證難,很難界定超標的噪音主體。除此之外,噪音污染種類繁雜,其監督管理涉及環保、工商、城管、公安機關等多個部門,各個部門對于噪音的管理權限分工并不明確。還有的噪音問題,涉及鄰里糾紛,公眾既是噪音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噪音制造者,就更難厘清其中的責任。最終導致管理多頭,投訴無門。
按照我國標準規定,居住區晝間噪音不得高于55分貝,夜間不得高于45分貝。治理噪音污染,相關部門和公眾都應該行動起來,盡快解決取證難、多頭交叉管理等問題,明確監督執法的主體和責任。同時,在科技強國的時代,我們更要利用科技的力量,從聲音源頭上尋找解決方案。要建設宜居的智慧城市,必須盡快補上這一塊短板!
清聽聲學先試先行,今年6月受邀于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這一刻》欄目組,共赴北京兩個長期受廣場舞噪音困擾的小區,提供調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