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噪音異常敏感?恭喜,你可能是個天才!
日期:2017-08-23 06:20:19 發布者:本站
有人在噪音環境中暴跳如雷;
也有人不受影響,鼾聲如雷。
u 他們是“天才”,同時他們都憎惡噪音!
叔本華對噪音極為痛恨,“在所有的打擾形式中,噪音是最不禮貌的一種,它不僅打擾了思路,而且還具有破壞性?!币驗樵胍舾蓴_了其哲學思考,他連帶著仇恨噪音發出者,他很不客氣地將噪音認定為“體力勞動者對腦力勞動者的一種無理挑釁”。
1908年,德國文化哲學家西奧多·萊辛發表《噪音:反對我們生活中的聲音》。他對包括教堂鐘聲、敲打地毯聲在內的傳統噪音,與機器、留聲機、電話、汽車等現代噪音都表達了不滿,不過他認為后者比前者破壞力更強,更易耗損人的精神。
還有康德,為了避開鄰居家公雞的啼鳴而搬遷;狄更斯則將筆下鐵路發出的巨大噪聲化為“瘋狂的巨龍”“饑渴的魔鬼”……噪音被這些“腦力勞動者”視為冥頑不化而又無可預防的敵人。
u 一個關于噪音的出乎意料的研究結果
噪音普遍對人類的身心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而學術界的“天才們”似乎對噪音異常敏感,反應也十分激烈。事實上,研究表明,噪音很可能是成就創造性天才的關鍵元素。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極具創意者往往會比普通人更易因噪音分心。
研究發表在學術期刊《神經心理學雜志》上。心理學家考察了被稱為“感覺門控”的現象,它決定了環境中有多少信息會進入一個人的意識。一般情況下,大腦會自動過濾掉無關信息。但心理學家說,有些人的“感覺門”有“漏洞”,要努力屏蔽信息,如時鐘的滴答聲,或遠處的談話聲。
“感官信息會漏進這些人的大腦,”該項研究的第一作者、西北大學心理學博士生Darya Zabelina說,“大腦要處理的信息比普通人更多”。研究人員推測,這種感覺過敏可能有助于提高創造力,因為它擴大了個體的關注范圍。所以,接收更多信息的人,將更有可能在多樣化的信息碎片間,建立不尋常的新聯系。
為了調查這方面的相關性,研究人員要求97位參與者完成創造性思維測試,并通過回答問題,檢驗在真實世界中的藝術和科學成就。在另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向受訪者播放一小串嗶嗶聲,測量他們大腦中的電信號,這能顯示有多少聽覺信息被他們過濾掉。
研究結果表明,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傾向——有創造力的人對環境中的聲音更為敏感。關注范圍廣,接收大多數人自動過濾掉的信息似乎會帶來一些好處。她指出,感覺過敏在創造力方面的好處包括:“獲得更豐富的體驗,能夠整合關系疏離的信息,或者能夠在疏離的概念和想法間建立關聯?!?/span>
所以,對噪音異常敏感
你,很有可能是個天才
u 學術界掀起了一場場反噪音運動!
1900年左右,深受噪音困擾的學術界人士在英國成立了反噪音協會。隨后,萊辛在漢諾威發起成立反噪音協會,他將這場針對噪音的行動稱為“知識分子的法則與日常生活庸俗化之間的戰爭”。
然而在當時,反對噪音就是反對進步與現代性,這正如蚍蜉撼樹,注定要失敗。事實也確實如此。1911年,因資金匱乏,且成員范圍較窄,反噪音協會停止活動。
相比起萊辛在德國,反噪音運動在美國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1906年,抑制非必要噪音協會創建于紐約。它同樣將安靜與文明等同,但噪音卻只是“效率低下”,而非“粗糙野蠻”。工業噪音源自生產力下降、機器老化,且干擾員工注意力;城市噪音則危害了全體公眾的身體健康。因此,美國反噪音運動從一開始就將公眾健康而非知識精英的安靜權作為重心。它先從病人和兒童的健康開始,向公眾普及噪音危害,由此贏得工業與媒體支持;再將重心轉向與技術進步相關或無關的非必要噪音。
u 最終,寄希望以技術解決噪音。
由于感官受到了過多的噪音刺激,神經衰弱成為城市居民的典型病癥。19世紀末,醫生們已經發現,“在大城市不斷增加的噪音與居民神經問題顯著的增長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聯”。如果說原先的城市問題主要集中于水、土壤或者氣味,那么世紀之交的城市焦點已經轉向了噪音。噪音因此成為一個公共性的問題;對所有的人來說,它都是“危險的健康殺手”。
很多人還寄希望于以技術來解決噪音問題。比如巴黎,截止到1900年,該市已將30%的街道改造為無聲路面;相比之下,當時的維也納還主要在昔日的石板路上置放稻草。再如,修建寬闊的馬路,創造新的都市風景;將工廠移至郊區,家庭與工作場所分離,等等。噪音問題引發都市公共空間的重組。
20世紀20年代,人們終于寄希望于專業的聲學家來消除城市環境中那些不想被聽到的聲音,與之相伴的是建筑聲學學科的興起、聲學材料產業的崛起,一系列致力于隔音、吸音的建筑技術、材料由此得以研發并推廣。
他們一定想不到在21世紀的今天,出現了一款名為“聚音寶”的聲學高科技產品,更為靈活有效地從聲源上控制噪音的產生!
(綜合整理自網絡)